banner

文献一点通 Case 2 表型嵌套

  • Home
  • 解螺旋·文献阅读
Scroll down
TIP

这些是本篇文章的标签,来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吧
科研
解螺旋
文献阅读

选择的文献:

自噬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耐药和自噬是比较经典的表型

Intro:复习Case 1的内容

  • 友情链接
  • 第一篇文章:EMT和肿瘤侵袭、转移这三个表型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可以把这篇文章视作因果嵌套;EMT本身就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子标签
  • 第二篇文章:DNA损伤和细胞凋亡这两个表型是平行关系
  • 第三篇文章:EMT和肿瘤侵袭、迁徙在这里是因果关系

    当文章中出现两种以上表型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这些表型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不同的表型类别在论证时,是有区别的

表型嵌套简介

  • phenotype crosstalk

平行嵌套

因果嵌套

  • 比如用凋亡/自噬去解释耐药,那么凋亡/自噬和耐药之间就存在了因果关系
  • 复习三十六策 Lesson 1的内容,因果嵌套相比平行嵌套,是更加受到科研人士喜欢的设计,因为提升了故事的层次感;平行嵌套只是增加了工作量,在思维深度上没有明显的加分

自噬的背景知识介绍

  • autophagy
  •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细胞通过“自己吃自己”,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过程
  • 自噬具有“双向性”,正常条件下,细胞的生长需要自噬来清除垃圾,在应激状态下,自噬也可以导致细胞出现病理性的改变,所以这种平衡的调控非常重要
  • 自噬是一个百搭表型,和多种疾病的多个表型有相关性,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万金油”

自噬过程介绍

  • 细胞发生自噬时,首先形成囊泡样双层膜结构/自噬前体,之后自噬前体的双层膜结构不断向两侧延伸,包裹细胞垃圾,逐渐出现隔离膜;隔离膜进一步包裹细胞内的货物垃圾,形成密闭的囊泡,称为自噬体
  •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最终自噬体内的“货物/垃圾”被溶酶体降解,产物小分子回收利用

自噬相关的“明星分子”

LC3

  • 全称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也就是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
  • 可以分为胞浆型的LC3-Ⅰ和膜型的LC3-Ⅱ,自噬发生时胞浆型的LC3-Ⅰ可以酶解掉一小段多肽,转变成膜型的LC3-Ⅱ,因此二者的比值水平可以用来估计细胞内自噬水平的高低

Beclin 1

  • 上调Beclin 1的表达能够促进自噬的发生,而抗凋亡蛋白Bcl-2可以与Beclin 1结合,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所以凋亡和增殖有cross-talk

复习:文章泛读的四要素

文章1

  • 文章题目中没有机制,读了abstract也没有,再加上文章可怜的影响因子,只能考虑是没有机制的了
  • 由于没有机制,文章的工作量没有特别大
  • confer的意思是授予,这个词明确提示“自噬授予了对吉西他滨耐药”,所以我们可以判定这是一篇因果表型嵌套的文章;相对地,平行表型大多数使用的是”add”这个词

反推假设

  • 需要论证目标分子HMGB1,表型自噬和耐药三者之间,每两个的关系,也就是HMGB1-自噬,HMGB1-耐药,自噬-耐药
  • 自噬与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容易阐述,前人的报道有很多了,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出来,加药看自噬marker就可以了

读图片

Fig.1

  • 看FigureLegends:细胞加药可以诱导自噬,是细胞表型,做药物与耐药之间的关系的
  • Fig.1A:量效曲线,一般做耐药标配的图,既说明细胞会产生耐药,又可以摸索合适的药物浓度,方便后续的实验设计,用到的检测方法是CCK8
  • 补充:恰当的药物浓度:指的是生长抑制率达到50%,所对应的药物浓度就是最佳的药物浓度,称为IC50
  • Fig.1B:用western检测自噬相关蛋白水平,分组是对照和加药,SQSTM1又称为p62,在自噬时降低
  • Fig.1C:基本同Fig.1B,不同的是换了几个marker,这些marker在自噬时升高
  • Fig.1D:Fig.1C的qPCR检测mRNA水平

Fig.2

  • 细胞水平的实验,正反回复
  • 药物诱导的HMGB1促进细胞自噬
  • Fig.2A-B:加入不同药物浓度的药物后,观察目标分子HMGB-1的表达
  • Fig.2C:分组是对照和敲减,检测自噬相关的marker
  • Fig.2D:分组是对照和过表达,检测自噬相关的marker
  • Fig.2E-F:rescue实验,纵坐标是自噬相关marker的mRNA水平,横坐标是敲减+加药

Fig.3

  • 仍然是一个细胞表型的实验
  • Fig.3A:纵坐标是细胞存活率,依然是用CCK-8,分组是对照和敲减,敲减以后对药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了
  • Fig.3B:分组改成了对照和自噬抑制剂MA,其他同Fig.3A
  • Fig.3C-D:典型的流式结果,用来检测细胞凋亡,D图分组是敲减+对照,还有对照+自噬抑制
  • 小结:Fig.3A-B看细胞生长,Fig.3C-D看细胞凋亡,主要论证的是HMGB-1介导自噬

总结

  • 单变量的因果嵌套表型
  • 有正反回复,一株细胞,没有机制研究

文章2

  • 标题中出现了关键词regulating,提示可能是因果嵌套的单变量研究

反推假设

  • 可能的实验设计

读图片

Fig.1

  • Fig.1A:细胞存活率为纵坐标,用MTT法检测,S是敏感组,R是耐药组,同一个细胞系来源的两个不同的细胞株
  • Fig.1B:qPCR,检测ABC家族的一堆蛋白,结果只有ABCB4是有差异的,在耐药中低表达
  • Fig.1C:western的验证结果
  • 总结:表达差异

Fig.2

  • 细胞水平的敲减实验,“正反回复”
  • 选的细胞系是HCT8S,因为在Fig.1里,这个细胞高表达了ABCB4
  • Fig.2A:检测细胞生存,看看敲了ABCB4之后加药,会不会出现耐药的现象,检测方法是MTT
  • Fig.2B:克隆形成实验,其他同
  • Fig.2C:流式检测细胞凋亡,加药+敲减的分子显著降低
  • Fig.2D:western检查凋亡相关的marker

Fig.3

  • 和Fig.2一模一样的实验设计和分组,除了实验组换成了在Fig.1中低表达目标分子ABCB4做过表达的以外其他都一样

Fig.4


  • Fig.4A比较的是正常组织和肿瘤,Fig.4B是原发和继发肿瘤的差异

总结

  • 耐药一般通过检测增殖和凋亡,所以索性就一起看了
  • 细胞和临床分析,没有动物,没有机制,没有rescue实验

文章3

读题目

  • inhibition:可能只有单边操作
  • and:可能是平行的表型嵌套
  • models:可能与动物

反推论证逻辑

读图片

Fig.1

  • 临床样本的结果,“表达差异”

Fig.2

  • 细胞水平的结果“in vitro
  • Fig.2A:针对DDR1的基因操作工具验证
  • Fig.2B:用ELISA检测Aβ,Aβ这个蛋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biomarker,在细胞系里加入Aβ造模
  • Fig.2C:实验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分组换成了加入DDR抑制剂厄洛替尼,DDR抑制剂+干扰DDR的表达可以有效减少Aβ蛋白
  • 注意,Fig.2C不是rescue实验

Fig.3

  • 细胞表型的敲减实验
  • 敲减了DDR可以抑制细胞的死亡

Fig.4

  • mouse models-动物水平
  • Fig.4A:用western检测与神经病变有关的蛋白表达
  • Fig.4B-C:用ELISA检测可溶和不可溶的Aβ水平
  • Fig.4D-E:用ELISA检测p-Tau和caspase,用来检测大脑的功能

Fig.5

  • 换了一个动物模型进行的二次验证

Fig.6

  • 注意看FigureLegends,关键词cytokines and chemokines——炎症表型,最重要的是M图的一堆物质的水平

总结:平行嵌套

Other Articles
Article table of contents TOP
  1. 1. Intro:复习Case 1的内容
  2. 2. 表型嵌套简介
    1. 2.1. 平行嵌套
    2. 2.2. 因果嵌套
  3. 3. 自噬的背景知识介绍
    1. 3.1. 自噬过程介绍
    2. 3.2. 自噬相关的“明星分子”
      1. 3.2.1. LC3
      2. 3.2.2. Beclin 1
  4. 4. 复习:文章泛读的四要素
  5. 5. 文章1
    1. 5.1. 反推假设
    2. 5.2. 读图片
      1. 5.2.1. Fig.1
      2. 5.2.2. Fig.2
      3. 5.2.3. Fig.3
    3. 5.3. 总结
  6. 6. 文章2
    1. 6.1. 反推假设
    2. 6.2. 读图片
      1. 6.2.1. Fig.1
      2. 6.2.2. Fig.2
      3. 6.2.3. Fig.3
      4. 6.2.4. Fig.4
    3. 6.3. 总结
  7. 7. 文章3
    1. 7.1. 读题目
    2. 7.2. 反推论证逻辑
    3. 7.3. 读图片
      1. 7.3.1. Fig.1
      2. 7.3.2. Fig.2
      3. 7.3.3. Fig.3
      4. 7.3.4. Fig.4
      5. 7.3.5. Fig.5
      6. 7.3.6. Fig.6
    4. 7.4. 总结:平行嵌套
Find Something Spe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