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外泌体-miRNA研究套路 Lesson 9 外泌体分离方法解析

  • Home
  • 解螺旋·套路课2
Scroll down
TIP

这些是本篇文章的标签,来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吧
科研
解螺旋
套路课
miRNA
外泌体

使用的文献:Hypoxic lung cancer-secreted exosomal miR-23a increased angiogenesis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by targeting prolyl hydroxylase and tight junction protein ZO-1

  • 在这一节课的内容里,我们将对各种外泌体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加以总结,方便小伙伴们在日后的实验中选择最合适的。
  •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到外环境,负责细胞间通信的微小囊泡;根据条件,选择适合的方法,将外泌体从培养上清、血液、尿液以及乳汁等等生物体液中分离出来,是我们在这一节要讲解的内容。

外泌体的分离方式

各种分离方式简介

在我们这篇文献当中,应用的分离方式是第四类,是基于聚合物,也就是PEG沉淀的方法,采用的是THERMOL的试剂盒。

最经典:差速离心的方法

  • 这种方法的机制是利用超离的离心力把外泌体沉淀下来。这个方法是目前发表文献中应用最多的,大概可以占到一半以上。采用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对血浆这种粘稠的液体分离效果不佳。

密度梯度离心法

  • 利用碘克沙醇等配置不同密度的溶液,利用密度梯度将外泌体悬浮在和它相等密度的液体层里。
  •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外泌体的纯度非常高,目前的高分文章,尤其是下游实验对外泌体的纯度要求比较高时,这个方法是非常好的选择。

膜超滤法

  • 利用过滤或者排阻层系的方法,原理主要是基于外泌体的直径大小把它分离出来。
  • 老师觉得它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超离,但是它的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而且也无法排除与外泌体大小相近的颗粒等等。

基于聚合物的沉淀

  • 市场上商业化的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利用聚合物沉淀的方法。
  • 优点同样也是不需要超离,操作比较容易快速;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非外泌体材料的污染,而且纯度非常低,容易干扰下游实验。

利用免疫学技术分离

  • 利用特异性抗体磁珠结合外泌体,将其选择性分离出来。得到的外泌体可直接用于分析DNA或者总RNA的分离,但这个方法最大的缺点是不适合大量的样本,而且可能会造成外泌体功能的失活。

各种分离方法之间的比较

  • 在这里推荐一篇论文
  • 上图是分离方法的流程图,我们看到这篇文章用到了四种分离方式,包括了超离,密度梯度离心,以及两种试剂盒的方式。
  • 我们先看上面它采用的样本,样本是细胞的培养上清,这种细胞培养上清是采用0.5%去除外泌体的血清培养剂,培养24小时以后收集的,细胞的活率是要大于95%的。
  • 收集好培养上清以后,我们就要对培养上清进行处理,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是膜过滤加超滤的方式。

膜过滤+超滤

  • 首先我们要对培养上清中的悬浮的细胞进行处理,我们要去除悬浮细胞,采用的方式是200g离心。
  • 第二步就是要用0.45微米的滤膜过滤,去除培养上清当中的细胞碎片。
  • 接下来,很关键的一步是用10KD的超滤管进行超滤浓缩;在这里要分享一下,如果我们培养上清当中还有血清,那可以考虑采用100KD的超滤管进行过滤,这样的话可以能够去除一部分培养上清当中血清的杂蛋白。
  • 最后一步,作者采用的是0.2微米滤膜的过滤,可以有效的去除这种大的颗粒的影响。
  • 总结来说作者的这种膜过滤的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会损失一部分粘在膜上的外泌体,但是对我们后续的分离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可以有效的去除大的颗粒和蛋白杂质。可以有效的减少后续实验的样本量,提高我们的产量。

差速离心的方法

  • 经典的差速离心方法是采用不同的转速去除悬浮细胞、死细胞以及细胞碎片。
  • 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膜加超滤的方式,去图袋这种反复离心的方法,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 经典的差速离心方法超离一遍以后,细胞是要经过PBS的洗涤的;这里分享一下经验,PBS洗涤确实能够有效的去除粘附在外泌体上的一些杂蛋白,但是同样PBS洗涤也会造成外泌体的大量的损失,而且经过测算,损失的效率大概能够达到30%以上,大家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来选择。

密度梯度离心

  • 如果我们的实验对外泌体的纯度要求比较高的时候,密度梯度离心就非常必要了。
  • 它的原理是制造出不同密度梯度的介质液,使外泌体停留在和它密度相同的介质液层面里;最常用的介质液是碘克沙醇,可以自行配置,也可以买Sigma配置好的介质液,商品名OptiPrep。
  • 我们可以配置不同浓度的碘克沙醇蔗糖溶液,对应着不同的密度;外泌体是囊泡结构,它的密度在1.13到1.19之间,与脂蛋白普通的蛋白或者核酸不同,利用密度梯度就可以把外泌体和其他杂质轻易的分开。但是外泌体可能是由于来源细胞的不同,造成密度有轻微的波动;包括我们在配置梯度液的时候,外泌体的密度也会有轻微的不同,所以我们都要做预实验,摸索出外泌体到底是在哪一层,后续实验我们直接吸取那一层的外泌体即可。
  • 吸取外泌体后,如果蔗糖和碘克沙醇不影响下游实验,可以不去洗涤,否则则需要再经过超离洗涤下来。
  •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纯度非常高,缺点是对技术要求也非常高。

PEG沉淀的方法

  • 目前市场上采用比较多的是SBI的ExoQuick,和ThermoFisher的Total Exosome Isolatio这两个试剂盒。这两个试剂盒的原理都是相同的,都是利用PEG,也就是聚乙二醇沉淀。
  • PEG最早是由于细胞融合的,沉淀外泌体的原理是PEG可以抓取亲脂性的物质。PEG把亲脂性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比较大的沉淀团,这个沉淀团采用低速离心就可以把它沉淀下来,因此如果采用PEG沉淀的话,我们就会看到非常大,非常明显的白色沉淀。如果我们采用超离的方式是看不到沉淀的,即便看到也是半透明的极小的颗粒。
  • 这个明显的白色沉淀里混杂有各种各样的亲脂性蛋白、核酸、以及PEG等等。这些杂质会跟随我们后续的实验,影响了我们的实验结果,这也是这个试剂盒分离的最大的缺点。
  • 在目前发表的文章中,有大概10%的文章采用了这种分离方式,但是现在也确实有这样趋势,文章发表的IF越高、档次越高,也就越多采用这种密度梯度离心的方式,而且最近采用这种试剂盒沉淀得到外泌体所做的文章,也有Review会提出要用差速离心的方法进行对比,看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结论。

另一篇介绍各种分离方法差异的文章

  • 上图也是一篇关于外泌体分离方式对比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差速离心和PEG沉淀的方法得到的外泌体的杂质比较多,尤其是PEG的方式;而密度梯度离心,无论是蔗糖重水还是碘克沙醇,都能得到相对比较纯净的外泌体,而且我们发现点克沙醇的产率也相对会高一些

免疫分离的方法

  • 在这里举例的是ThermoFisher免疫磁珠的方式,这个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超离,1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目前在外泌体亚类的研究也非常热门。
  • 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验需要,分离出表达不同标志的外泌体的亚类,有ThermoFisher提供的商品化的试剂盒。

总结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进行选择,不一定就非要选择其中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将两种综合起来使用。
没有最好的分离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实验的分离方式。

外泌体分离实验流程

样本的收集与保存

  • 首先,让我们先来说一下外泌体样本的收集与保存。为了方便讲解,我们把它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培养上清,一类是血浆尿液等等生物体液。

培养上清

  • 培养上清最大的优点是不受样本量的要求,而且取样比较方便
  • 但是,它在收集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 第一是污染,有污染的样本是肯定不能收集的;在这里要注意一点,我们在做一些特殊的细胞样本是带有病毒基因组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释放一些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的大小与外泌体类似,对我们后续外泌体的分离会造成影响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外泌体分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 培养时间:一般的培养时间是12到48个小时,因为12到48个小时细胞就会有外泌体释放出来,但是在一些特殊药物处理的情况下,细胞可能会在更短的时间,就释放出外泌体。
    • 细胞活率:一般情况下细胞的死亡率是不能超过5%的,也就是细胞的活率要大于95%。因为细胞死亡后会释放出各种小体,影响我们的下游实验研究。
    • 非常重要的血清的问题:如果细胞可能够耐受的,可以选择无血清的培养剂;如果细胞不能耐受,那也一定要选择去除外泌体的血清;这种去除外泌体的血清可以买到商品化的,也可以自己来制作。

生物体液类样本

  • 我们先来说一下最常用的血液:
  • 我们知道血液可以分离出血清,也可以分离出血浆,一般情况下血浆样本会更为合适,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会分离出大量的外泌体,干扰我们的实验结果;不过如果我们要是研究和血小板相关的疾病的时候,血清可能更为合适。
  • 针头的大小:有一些文献报道说,21号针头可能会更适合一些。
  • 采血时间,采血的位置以及生理周期等等:在收集样本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做到一致。
  • 样本的处理时间:我们应该在采血后三十分钟之内处理好样本,因为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等会分离大量的外泌体。
  • 外泌体的保存:一般分离好的外泌体,我们会用PBS溶解;如果我们下一步是为了分离外泌体内的RNA等等。我们可以直接把外泌体溶解在Trizol等裂解液里,保存方式一般都是低温保存。
  • 有一些文献报道,长期的低温保存会对外泌体造成影响,尤其是冻融的影响,在这里我们要根据下游实验的使用时间来进行选择保存方式;如果我们几天内就使用的话,可以放在4°C里,以防止冻融造成的影响。如果我们是分批次收集外泌体,分批次进行实验的话,最好是所有的外泌体都经过同样的处理,同样的冻存方式,以保持我们实验的平行性。
  • 我们进行电镜或者粒径检测外泌体的时候,冻融会造成外泌体的粘连。所以我们在进行电镜或者粒径检测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新鲜分离的外泌体。
  • 外泌体的保存:我们要分装保存外泌体
Other Articles
Article table of contents TOP
  1. 1. 外泌体的分离方式
    1. 1.1. 各种分离方式简介
      1. 1.1.1. 最经典:差速离心的方法
      2. 1.1.2. 密度梯度离心法
      3. 1.1.3. 膜超滤法
      4. 1.1.4. 基于聚合物的沉淀
      5. 1.1.5. 利用免疫学技术分离
    2. 1.2. 各种分离方法之间的比较
    3. 1.3. 膜过滤+超滤
    4. 1.4. 差速离心的方法
    5. 1.5. 密度梯度离心
    6. 1.6. PEG沉淀的方法
  2. 2. 另一篇介绍各种分离方法差异的文章
    1. 2.1. 免疫分离的方法
  3. 3. 总结
  4. 4. 外泌体分离实验流程
    1. 4.1. 样本的收集与保存
      1. 4.1.1. 培养上清
      2. 4.1.2. 生物体液类样本
Find Something Spe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