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科学假设和论证套路

- 论证套路

- PICSAR有变化,变化和表型相关
- PICSAR的上游
- PICSAR的下游(很土豪地做了第二个RNA-seq)
- 动物实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 数据来源

* 图片的顺序不重要,作者的编排罢了
* 标本的结果放在最后验证,这种结果很常见,很多科学家都这么做
* 医生做课题,从标本出发的逻辑会更加合理一些
另一种理解方法
- 先证明有表达差异
- 然后去做表达差异和表型的验证
- 之后去做机制(上游用抑制剂,下游用了筛选,最后回到明星通路)
- 最后补动物水平的表型验证,打完收工

读图片
Fig.1

- 作者找了一堆细胞去筛选LncRNA
- Fig.1a图是heatmap热图,颜色越深表达越高
- Fig.1b-c是qPCR的检查结果,特异性看上去不错
- Fig.1d:RNA荧光原位杂交去检测亚细胞定位,发现定位于细胞浆
- Fig.1e:很可能是后补的,裸鼠成瘤的组织显得非常突兀,做的是动物组织的表达定位
Fig.2
- 作者选了不同分期的皮肤癌

- RNA原位杂交去检测,证明分子的表达和肿瘤的恶性程度正相关
Fig.3
- 上游机制的研究结果

- 研究套路/逻辑:如果研究的疾病和表型已知是和某些通路相关的,而且我们有作为研究对象的靶分子,那我们可以用一些通路的抑制剂去处理细胞,看看哪些通路的抑制剂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靶分子;通路的作用比较广泛,抑制剂可以多选一些
- 先聚焦通路-通路分支路-筛支路
Fig.4
- 功能表型和简单的下游机制

- Fig.4a:用RNAi的方法,用siRNA去沉默LncRNA;用qPCR和RNA原位杂交做沉默验证
- Fig.4b:细胞计数,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和生长曲线说明的问题是一致的,三个点的数据做折线图并不好看,所以用折线图来表示,抑制了PICSAR之后细胞生长是会变慢的
- Fig.4d-4e是另一个肿瘤细胞相关的表型——迁移表型,用划痕实验
- Fig.4c中,作者围绕MAPK通路进行了下游的机制检测,在沉默了PICSAR之后,磷酸化的ERK1/2和增殖指数Ki-67显著下降了
Fig.5
- 纯下游机制的结果,在前面ERK通路的内容中继续深挖

- 用PICSAR沉默后的三株细胞去做RNA-seq——土豪啊啊啊
- 经过常规的生信分析,文章聚焦到了常见的信号通路和功能聚类,作者在热图的结果里找到了分子家族DUSP,这个家族的一堆分子都有变化(Fig.5c)
- 查查资料:DUSP家族是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酶,作用是对p38,JNK和ERK进行去磷酸化
- 进一步选择DUSP6,因为这个分子有报道是ERK2的特异性负调节磷酸酶,经过qPCR和western的验证都表明,DUSP6能被PICSAR调控,到这里分子机制就能自圆其说了,PICSAR负调节DUSP6,而DUSP6负调节ERK,所以PICSAR和ERK是正相关的
- 在多元变量体系里,证明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需要用rescue策略,Fig.5F做的就是DUSP6的抑制剂rescue实验,抑制PICSAR,作用应该是上调DUSP6的,如果把DUSP6的上调用抑制剂阻断掉,去看看这种情况下PICSAR对p-ERK的调控还有没有,结果证明没有DUSP6,PICSAR对p-ERK的调节作用就显著减小了,这个实验数据如果能rescue,实验数据的说服力就上了一个台阶
Fig.6
- 太简单了,就是动物水平的结果

- 裸鼠成瘤实验,看肿瘤大小和重量,肿瘤切下来再用marker去染色
总结:实验技术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