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国自然标书 Lesson 3 立项依据

  • Home
  • 解螺旋·国自然
Scroll down
TIP

这些是本篇文章的标签,来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吧
科研
解螺旋
国自然

进入立项依据前的“硬实力准备”

  • 立项依据不是一份标书的全部,标书也不是获得资助的全部,主要申请人既往发表的文章质量也很关键,下图展示的是2018年推荐的要求,放到现在只会更高
  • 除了文章背景,文章和项目的关联性也很重要,体现了科研工作的延续性;具体来说,如果你是研究耐药的,而且你的代表作都是关于耐药的,那你在申请耐药这个领域的相关项目的时候,就更加容易让评委信服,零敲碎打的“游击”战略在科研起步阶段的投入产出比可能更高,但到了国自然这个水平,讲究的就是体系化的作战能力了
  • 不管你发了多少篇文章,和本课题有没有相关性都是重量的考量因素,至少你得有一篇是作为提出科学假设的关键性证据吧,这样才能显得你申请的项目是延续性工作,体现出的是项目可行性上的优势,因为我们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所以相对的出差错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 最后才是申请书的问题,其实很多部份在申请书之外的

四句话总结一份申请书的质量

  • 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在没写标书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二和三才是和标书写作直接相关的

为什么立项依据很重要

申请书写作的第一部份就是立项依据,立项依据就像是一个项目的产品说明书,系统阐述了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评审专家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本项目的独特创新之处。
立项依据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整个标书的重头戏,实际上也是,绝大部份项目在立项依据读完了以后,就已经足够评审专家产生资助或不资助的初步印象了;评审专家继续往后读,然后扭转这种印象的概率不到10%
我们先回顾一下立项依据之前的科学假设,评审专家在刚拿上标书,读题目的过程中就已经能发现科学假设的要素结构,要素是否完整,课题是否新颖的第一印象在读到标题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接下来才是立项依据
立项依据是一个说理的过程,条理清晰,证据充分,最终推导出结论就更容易让人信服;立项依据这一项大概能在申请书的篇幅中占到一半的文字,需要交代这个项目为什么值得资助,评审专家读完立项依据以后,心里就已经能形成一个打分了,阅读剩下的内容就是在确认要不要扣分
相比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立项依据能够表现文字的机会,描述性的语言会更多,所以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立项依据中精雕细琢也是理所应当的。

立项依据的逻辑脉络

上面的多个要素需要建立联系,首先需要两两之间建立联系,然后逐层嵌套

临床问题与科学问题的联系

一个临床问题背后有很多的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但是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病理生理过程呢?

  • 两种回答这个问题的策略:
    • 有前期工作:我们之前都在研究这个方向,而我们最近发现了这个表型,或者这个表型我们一直都在研究,而且它很关键
    • 没有前期工作:引用几篇高水平的文章,来说明这个科学问题确实很重要

科学问题与靶分子的联系

我们在这里需要把科学问题和靶分子之间的联系阐述清楚,提出我们发现的某个分子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与科学问题的联系

  • 这一步通常不能引用文献,要尽量基于自己的发现来建立假设,如果分子和科学问题的关联是基于文献报道的,这种创新层次是达不到国自然标准的

靶分子与机制的关系

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靶分子能调控什么下游分子或者通路,以及分子背后被什么上游因素所调控,通常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所以如果一个分子调节机制在别的疾病中已经被报道过了,在我们的疾病中就不要复用了,也就是不要做“移植性研究”

回头论证:表型与科学问题的关系

这部分需要写作的内容:我们发现的机制对于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关键性的调控步骤,也就是所谓的必要性证明

立项依据的六大逻辑模块

整个立项依据需要大概3500字,其中应该有2/3落在上面的绿色部份,也就是我们前面的说理环节
绿色部分模块讲故事的顺序,可以根据问题的发现逐步展开,也可以根据逻辑嵌套的结构层层递进去展开,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在形式上是比较灵活的
不过,上图展示的橙色部分的三个模块,也就是立论依据的头和尾的部分,是不会有改变的。

立项依据的小标题写作法

  • 在第一讲科学假设中,我们提到了一旦有了科学假设,标书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科学假设来写的,这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标书才会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 假设结构有四个要素,因此,立项依据中也会有四部份背景相关的综述内容,而且,为了平衡性,四部分内容之间的文字数量应当是接近的,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小标题写作法

    我们给四个部分各自加上小标题,从形式上把四要素的讨论重点区分开,这样就给了评审专家一个层次分明的感觉,而且这种写作手法也非常适合新手,只要写好标题,然后把标题对应的综述内容往里面填就好了

小标题一:什么临床问题是制约疾病疗效的主要障碍

  • 推荐600-800字

小标题二:什么科学问题是造成前面临床问题的关键机制

  • 比前面的字数会更多一些,推荐800-1000字
  • 和前面的小标题加在一起,不要超过立项一半的篇幅

小标题三:什么分子是介导科学现象/问题的核心

  • 这个部分的内容也需要800-1000字
  • 如果我们要做的分子没人做过,那也可以选择把我们这个疾病中其他同类型的分子的研究状况给总结一下
  • 这部分的内容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理论上是当前研究进展信息的补充,所以只要满足和主题相关,内容比较聚焦就可以了,不是强制性要求写非常新的东西

小标题四:这个分子是用某种机制/通路来实现调节的

  • 我们在这一部分需要提出一种和疾病有联系的,新的机制
  • 一般来说,这一步常规的做法都是找一些相对明星的分子和通路,尽量避免去代入很多未知的东西,对科学故事的完整性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挑战
  • 或者说,到了这一步,提出的和疾病,以及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
  • 这个部分不负责提供这个课题的新颖性,篇幅请控制在400-600字,避免

小标题五:科学假设和本项目拟研究内容

  • 这一部分是收尾的内容,在这里需要把本项目的科学假设明确写出来,再提出本项目接下来打算研究的内容

序贯式写作法

梳理好逻辑,一口气完成;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会非常灾难

  • 提出临床问题,阐述相关进展
  • 回顾临床问题背后的科学发现
  • 申请人发现某个靶分子介导某个表型
  • 进一步发现靶分子通过调控某个机制调节表型

序贯式写作法的字数分配

序贯式写作法需要申请人前期工作作为过渡

立项依据写作现状与troubleshooting

无基础文章

  • 面向省市级基金准备,注重选题的新颖性
  • 找三要素的课题(疾病+表型+分子),表型(嵌套)分担创新,先不提或少提机制

基础文章少,没有靶标分子

  • 筛选或挖掘原创的靶标分子
  • 文献借鉴分子,探索新表型和新机制

    三要素的课题,分子显著创新,从比较新颖的分子去找
    不足的前期工作要现在就开始
    或者,设计四要素的课题,提出新的机制

有靶标分子,缺乏创新

  • 明确上游驱动因素
  • 嵌套新的科学问题
  • 嵌套特殊的调控模式

    设计四要素的课题,提出新的机制

有创新的靶标分子

  • 围绕信号通路,阐明简介作用机制
  • 找相互作用分子,研究直接作用机制
  • 兼顾上下游,串起三院变量

一些示例

  • 三要素+表型嵌套示例(省市级项目足够用了):
  • 老树开新花,换换分子:
  • 另一种策略:去找新机制,通过预实验去证明,发现新的调控机制(间接或者直接),避免在这里做表型嵌套(因为可能会被以可行性太差或者前期基础不足毙掉)
  • 又筛选分子,又做机制的研究

总结

  • 立项依据的总字数是3-3.5K,推荐的参考文献也是30-35篇,算下来平均100个字一篇参考文献
  • 文献推荐引用近五年的,这样可以体现出申请人对于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效果
Other Articles
Article table of contents TOP
  1. 1. 进入立项依据前的“硬实力准备”
  2. 2. 四句话总结一份申请书的质量
  3. 3. 为什么立项依据很重要
  4. 4. 立项依据的逻辑脉络
    1. 4.1. 临床问题与科学问题的联系
    2. 4.2. 科学问题与靶分子的联系
    3. 4.3. 靶分子与机制的关系
    4. 4.4. 回头论证:表型与科学问题的关系
  5. 5. 立项依据的六大逻辑模块
  6. 6. 立项依据的小标题写作法
    1. 6.1. 小标题一:什么临床问题是制约疾病疗效的主要障碍
    2. 6.2. 小标题二:什么科学问题是造成前面临床问题的关键机制
    3. 6.3. 小标题三:什么分子是介导科学现象/问题的核心
    4. 6.4. 小标题四:这个分子是用某种机制/通路来实现调节的
    5. 6.5. 小标题五:科学假设和本项目拟研究内容
  7. 7. 序贯式写作法
    1. 7.1. 序贯式写作法的字数分配
    2. 7.2. 序贯式写作法需要申请人前期工作作为过渡
  8. 8. 立项依据写作现状与troubleshooting
    1. 8.1. 无基础文章
    2. 8.2. 基础文章少,没有靶标分子
    3. 8.3. 有靶标分子,缺乏创新
    4. 8.4. 有创新的靶标分子
  9. 9. 一些示例
  10. 10. 总结
Find Something Spe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