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V1wv4y1J7je 1.肺癌的药物治疗原则与常用方案
NSCLC的分类,分期,分型和治疗概述
-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 肺癌的组织学分类: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
- WHO基于肺癌的生物学特征、治疗和预后,将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
- NSCLC包括除了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5%,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三种主要类型
腺癌比例持续升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肺癌亚型
- 小细胞肺癌、鳞癌和大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在下降
- 腺癌在肺癌整体占比持续升高,成为男性和女性中最常见的肺癌亚型
NSCLC的临床分期
NSCLC患者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
- 超过一半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了(ⅢB-Ⅳ期)
- NSCLC患者的生存期随分期升高显著下降,ⅢB-Ⅳ期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5%
NSCLC的分子分型
肿瘤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
- EGFR/HER-2/MET
- RAS/RAF/MAPK
- PI3K/AKT/mTOR
- IGF & ROS1
- EML4-ALK,RET Fusion
- p53,p16/pRb
基于驱动基因的分子分型
- 对于NSCLC:考虑下述基因
* EGFR:表皮生长因子手提
* 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 ROS1:c-ros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
* BRAF: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 - ⅢB-Ⅳ期NSCLC组织学诊断后,需要保留足够的组织,进行分子检测,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
- 非鳞NSCLC,无论临床特征,常规进行EGFR/ALK/ROS1/BRAF分子检测
- 鳞状NSCLC,考虑进行EGFR/ALK/ROS1/BRAF分子检测
我国NSCLC患者携带驱动基因的情况
- EGFR在EGFR在总体NSCLC患者中的突变率为28.2%;腺癌和鳞癌中,突变率分别为48.4%和4.3%
- ALK在总体NSCLC患者中的突变率为5.6%;腺癌和鳞癌中,突变率分别为6.4%和2.0%
- ROS1融合和BRAF突变在腺癌中更常见,突变率分别为3.14%和1.6%
NSCLC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
- 用于诊断:胸部CT
- 用于影像分期:
- 胸部增强CT
- 头部增强MR或增强CT
- 上腹部增强CT或B超
- 全身骨扫描
获取标本
- 纤维支气管镜
- 经皮穿刺
- 淋巴结或浅表肿物活检
- 体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病理学
- 形态学:常规HE染色
- 免疫组化染色
- FISH
NSCLC可选的治疗手段
手术
- 通常为早期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 可选的手术方案
- 全肺切除
- 肺叶切除
- 肺段切除
- 袖状切除
-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
放疗
- 可用于所有分期的NSCLC
全身治疗
- 化疗
- 靶向治疗
- 免疫治疗
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角色
NSCLC治疗原则
- Ⅰ ~ Ⅱ期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 可切除的Ⅲa期倾向于先辅助治疗(化疗为主)后手术切除
- Ⅲb期(无恶性胸腔积液)及不可切除的Ⅲa期采取综合治疗(化疗/放疗)
- Ⅳ期及Ⅲb期(恶性胸腔积液)以化疗为主
SCLC的治疗原则
- 化疗为主,辅以手术和/或放疗
常见的肺癌药物类别和代表药物
肺癌药物的发展
1.0化疗时代:改变无药可用的局面
2.0靶向时代:精准治疗,获益提高
3.0免疫时代:提升五年生存率,带来持久的生存希望
注:1.0 2.0 3.0时代仅表示肺癌治疗热点随着时间的更替,不代表方案的优劣
常见化疗药物的类型
- 化疗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细胞分裂杀伤肿瘤细胞
- 培美曲塞是一种多靶点的抗叶酸药物,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 不仅对耐药细胞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减缓或阻止其发展
- 同时抑制多个靶点,实际上是一种联合治疗
- 具有有效药物联合治疗(多个靶点)的所有常规优势
- 没有严重缺点(联合治疗中每种药物的毒性总和)
- 培美曲塞对非鳞NSCLC的效果非常好
- 培美曲塞是一种多靶点的抗叶酸药物,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靶向药物类型
- 目前的NSCLC靶向治疗包括: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和血管生成抑制剂
- 在应用EGFR和ALK靶向治疗前,需要先进行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的状态,阳性突变的患者才可以接受靶向治疗(有靶子才打)
EGFR抑制剂
- 小分子TKI药物
- 第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可替尼
- 第二代:阿法替尼
- 第三代:奥西替尼
- EGFR单克隆抗体
- 西洛昔单抗
- 耐妥昔单抗
- 靶向治疗将晚期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到了2年以上
ALK抑制剂
- 第一代:克唑替尼
- 第二代:色瑞替尼、艾乐替尼
- 第三代:劳拉替尼
血管生成抑制剂
- 代表性药物:贝伐珠单抗
- 肿瘤细胞需要血液供应来获得生长、存活和转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阻断肿瘤中的新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
常用的免疫药物类型
- 免疫治疗的原理: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免疫反应
- PD-1单抗或PD-L1单抗,分别与T细胞表面的PD-1或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阻断PD-1与PD-L1的相互作用,使T细胞恢复肿瘤杀伤功能
- 代表性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全球获批适应症数量最多,覆盖肿瘤种类最多的免疫治疗药物
常用的肺癌药物治疗方案和使用原则
化疗使用原则
- KPS评分<60或ECOG评分>2的肺癌患者不宜进行化疗,SCLC患者可适当放宽
KPS评分↑
ECOG评分↑ - 白细胞<3✖️10^9 ,中性粒细胞<1.5✖️10^9 ,血小板<100✖️10^9 ,红细胞<2✖️10^12,血红蛋白<80g/L的肺癌患者,原则上不宜化疗
- 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和/或实验室指标严重异常,和/或有严重并发症和感染、发热、出血倾向者,原则上不宜化疗
- 在化疗中如果出现了以下情况,需要考虑停药或者更换方案
- 治疗2个周期后病变进展,或者在化疗周期的休息期中再度恶化的,应当停止原来的方案,酌情选用其他的方案
- 化疗不良反应达到3-4级,对患者生命有了明显的威胁,应当停药,下次治疗时调整治疗方案
- 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应当停药,下次治疗时调整治疗方案
- 必须强调治疗方案的规范化和个体化
- 必须掌握化疗的基本要求
- 除了常规应用止吐药物外,除了卡铂以外的铂类药物需要水化和利尿
- 化疗后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和生化指标
- 化疗后的疗效评价参考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SCLC的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方案
- T1-2N0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推荐:肺叶切除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化疗
- 超过T1-2N0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推荐: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 化疗方案:依托泊苷联合顺铂或卡铂,写作EP方案或EC方案
- 广泛期肺小细胞肺癌推荐化疗或在化疗(EP/EC方案)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如PD-L1单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
- 有局部症状,或伴随脑转移者,推荐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放疗,或其他局部治疗方法。
- 化疗方案:EP、EC,伊利替康联合顺铂(IP)、伊利替康联合卡铂(IC)或者依托泊苷联合洛铂的方案(EL)
- 伊利替康的作用原理和依托泊苷一样,都是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二线治疗方案
- 一线化疗6个月内复发或者进展的
- 托普替康
- 伊利替康
- 吉西他滨(核苷酸类似物,抗代谢药)
- 长春瑞滨
- 替莫唑胺(烷化剂)
- 紫杉醇
- 6个月后复发或进展的:初始治疗方案
- 鼓励患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
三线治疗方案
- 安罗替尼
- 临床试验
NSCLC 围术期常用的药物方案
术后辅助化疗
- 完全切除的Ⅱ- Ⅲ期NSCLC,推荐含铂的双药方案,术后辅助化疗4个周期
- 辅助化疗起始于患者术后,体力状况基本恢复正常,一般在术后4-6周开始,最晚建议不超过手术后的3个月
新辅助化疗
- 对可切除的Ⅲ期NSCLC,可以选择含铂的双药,2-3个周期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 应及时评估疗效,监测并处理不良反应,避免增加手术后的并发症
- 手术一般在化疗结束后的2-4周进行
- 术后辅助化疗应当根据术前分期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有效者延续原来的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酌情调整,无效者应当调整治疗方案
- 建议围手术前总共进行4个周期的化疗
围术期免疫治疗
- 鼓励患者参与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
- 含铂化疗联合PD-1单抗新辅助治疗,或者术后PD-L1单抗辅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或者延长无复发生存期
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 推荐放疗、化疗联合,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同步或序贯放化疗。
- 同步治疗推荐化疗药物为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P)或卡铂(EC)、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仅限于非鳞NSCLC)、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铂类
- 序贯治疗化疗药物为顺铂+依托泊苷,顺铂+紫杉醇,顺铂+多西他赛,顺铂或卡铂+培美曲塞(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 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价诱导治疗后降期患者手术的可能性,如能做到完全性切除,可考虑手术治疗
- 若同步放化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且不可根治性切除的I期NSCLC患者可考虑序贯度伐利尤单抗(人源化的PD-L1单克隆抗体,商品名英非凡)治疗1年
NSCLC 驱动基因阴性 晚期一线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 对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含铂两药方案是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
- 非鳞癌患者可以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抗血管治疗,如贝伐珠单抗或血管内皮抑制蛋白;建议可行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抗PD-1药物)或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含铂两药化疗
- 对鳞癌建议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或信迪利单抗等联合吉西他滨含铂两药化疗。若患者PD-L1阳性(TPS≥1%),可行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其中PD-L1高表达(TPS≥50%)的患者免疫治疗获益更加显著。患者PD-L1高表达(TC≥50%或IC≥10%),亦可接受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
NSCLC 驱动基因阳性 晚期一线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 EGFR基因突变(包括19外显子缺失、21外显子L858R和L861Q、18外显子G719X以及20外显子S768I)阳性的患者,可选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达可替尼、阿法替尼或奥希替尼。一线给予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时还可考虑联合化疗,厄洛替尼亦可联合贝伐珠单抗
- 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选择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或克唑替尼治疗
- ROS1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可选择克唑替尼治疗
- C-met14跳跃突变、不能耐受化疗者可以选择赛沃替尼
NSCLC晚期患者维持常用药物方案
- 对一线治疗后达到疾病控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稳定)的患者,可选择维持治疗
- 目前维持治疗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药物有培美曲塞(非鳞癌)、贝伐珠单抗(非鳞癌)。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换药维持治疗的药物有培美曲塞(非鳞癌)
- 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若未出现疾病进展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建议使用周期为2年
- 对于EGFR基因敏感突变患者可以选择EGFR-TKI进行维持治疗
NSCLC 晚期二线常用药物治疗方案
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
- 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应优先考虑化疗药物包括多西他赛、培美曲塞等
- 对于无驱动基因且组织学类型为鳞癌的患者,可选择使用阿法替尼
- 对于含铂两药联合化疗/ 靶向治疗失败后的NSCLC患者可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
- 驱动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如果一线和维持治疗时没有应用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二线治疗时应优先应用分子靶向药物
- 一线EGFR-TKI治疗后耐药并且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患者,二线治疗时应优先使用三代EGFR-TKI,如奥希替尼、阿美替尼或伏美替尼
- 对于ALK融合阳性,一线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出现耐药的患者,二线治疗时可选择塞瑞替尼或阿来替尼
- 一线分子靶向治疗耐药后若为寡进展或中枢神经系统进展,可继续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治疗,如放疗或手术等。
- 对于一线接受EGFR-TKI或者ALK抑制剂治疗出现耐药,二线治疗亦可根据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行为状态评分(PS)选择含铂两药或者单药化疗方案;若非鳞癌,可在此基础上联合抗血管药物,如贝伐珠单抗
- 鼓励对患者进行“二次活检”,如果有相应的基因突变,可以考虑进行对应的靶向治疗